近年来,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国庆返乡的主题已变成催婚大会。因“被相亲”而离家出走、为逃避父母的相亲安排而选择留守工作地等新闻不时挑动年轻人的神经。抗拒相亲,似乎成了年轻人身上的一个标签。不过,在相亲市场中,还有部分年轻人毫不掩饰对相亲的渴望。十一黄金周期间,中新经纬记者采访了多名有相亲意愿和经历的年轻人,一起来听听他们的相亲故事吧!
周末,小美坐在咖啡厅里修改自己的“简历”。一张A4纸上铺满了小美的个人经历:27岁、国外TOP大学硕士毕业、年收入30万、父母名下均有公司等信息。另外,小美5张精修自拍跃然纸上,引人注目。
她制作简历不是为了找工作,而是为了相亲。“大家都很忙的,谁会花时间了解你?把时间花在刀刃上,简历是最基本的社交通行证。有什么硬性条件也要大胆甩出来,彼此是什么样的,趁早心里有数。”
2018年,小美留学回国,入职北京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平常工作繁忙,连下班后的时间也贡献给了公司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绩效指标)。
工作上注重效率的小美认为相亲也要高效,她给相亲制定的KPI是“每周与至少一名男生互递简历”。
对于“相亲简历”,大部分男生表示不满,觉得自己像被明码标价的商品,便将小美拉黑,但也有一个男生甩出更加精致的简历,这让小美瞬间刮目相看,好感倍增,“有挑战性,是我喜欢的类型”。
男生的家庭背景与个人能力与小美不相上下。小美心动了,对男孩的好感度飙升至90%,遂约线下见面。
共进晚餐后,小美发现,背景匹配度再高,俩人交谈也并不来电。而且,因为工作原因,小美需要到各地出差,两人也渐渐淡了联系,沦为好友列表中的透明人。“比起门当户对,互相喜欢,这种感觉更重要。”小美感叹。
渴望一场“包办爱情”
“我爸居然给我拒了一场相亲邀请,看来我得不动声色地让他知道我可能需要相个亲。”小金的朋友圈引来大学同学的围观:“你才23岁,急啥?”
2020年,刚毕业的她一头扎进北京的传媒行业,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除了男同事,小金平均一周与不到3名男性对话,更别说脱单。小金不禁感叹:“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认识更多的男生。”
2019年,珍爱网发布《2019Q1单身人群调查报告》显示,单身男女首次相亲年龄不到23岁,近半数95后拥有相亲经验。
离家2000公里,也远离老家的关系网,小金的父母觉得她还年轻,有选择的余地,而小金却比谁都渴望“包办爱情”。
近年来,一些“相亲鄙视链”的文章时常刷屏,这也让自嘲为“三无人员”(没房没车没户口)的小金感到几分焦虑。直接击中她的,是北京玉渊潭公园的一场相亲会,一位大妈手上的A4纸写着:“1998年出生女孩、身高168cm、常青藤大学毕业、北京土著、收入稳定、家里两套房。”
“这样的女孩还缺对象?”小金在感到不解的同时也对自己在相亲市场上的“行情”充满了担忧。
与小金的父母不同,小颖的爸妈嘴上说着不着急,实际上每次拜佛都要替女儿求姻缘。大学毕业就考上家乡公务员的小颖光在去年一年就相了30次亲。丰富的相亲经历也让她总结出了经验:老师、医生与公务员,这三个职业堪称相亲场上的“香饽饽”。不过,尽管如此,身为别人眼中“香饽饽”的小颖至今仍未成功脱单。
从24岁到29岁,父母托亲戚朋友介绍的相亲对象年龄从比小颖年长5、6岁,到比她年轻1、2岁。
对于相亲,小颖的态度是“不嫌多”,她认为,亲戚朋友介绍相亲的优势就在于利用丰富的人生阅历,帮自己规避婚恋风险。
花5元尝试“一周cp”
1999年出生的柏霖是北京某高校大三学生,他自述在谈恋爱上零经验,此前最接近脱单的时刻是“玩游戏时组的官配cp(情侣配对)”。
作为每天都在做项目的工科男,柏霖的交友圈子并不大,身边的女生寥寥无几。最近,学校举办了“一周情侣”交友脱单活动,在室友的怂恿下,柏霖花了5元报名参加,“爱情不是你想买就能买,若5元能够换来一段缘分,那也很值得了。”柏霖表示。
据了解,在“一周cp”活动中,工作人员会根据参与者的喜好为其匹配cp,双方共同完成一周不同主题的打卡任务,破冰并互相了解对方,两人可以从朋友做起,也可以随时推进交往进度。“如果有感觉,7天结束后可以继续交往,如果不来电,也可以随时分手,没有压力。”柏霖向中新经纬记者介绍道。
匹配结果出炉后,柏霖和校友小橘组成了“一周cp”,“尽管是通过介绍认识,但我们更注重精神层面的交流,和把物质条件摆上台面的相亲还是有些不同的。”
一开始,小橘认为,打着“一周cp”的名头难以付出真实的情感,但和柏霖的交谈让小橘改变了想法。他们一起上课吃饭,分享中意的音乐,他们一起“吃鸡”,也互相传过照片,彼此成为对方生活中的调味剂。
活动开始后的第4天,柏霖告诉中新经纬记者,两人每天完成着群主发出的情侣任务,也逐渐成为了这次活动里坚持到最后的几对之一。“其实,不管结果如何,至少我们勇敢向前迈出了一步,我们的故事未完待续。”柏霖说。
(应采访对象要求,小文、小颖、小美、柏霖、小橘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