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种业被视作农业的“芯片”,种业发展水平关乎一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命脉,直接关系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6月20日,首届全国生物种业创新发展论坛,作为“2021南京创新周”唯一涉农重点活动在南京浦口举行。论坛以“推进生物种业创新发展,助力打好种业翻身仗”为主题,云集了曹福亮、万建民、张洪程、赵春江、高彩霞等院士专家,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周云龙、种业管理司司长张兴旺、全国畜牧总站党委书记时建忠、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杨雄年,中国种子协会会长张延秋,南京市委副书记沈文祖,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时云,省科技厅一级巡视员段雄,南京国家农创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吴沛良等业界领导、科学家、企业家、推广专家和种业服务业精英240余人出席论坛。
这是继3月20日在三亚召开的2021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以后,集聚全国种业力量、凝聚种业发展共识的又一次盛会,更是聚焦生物种业关键领域、推动种业创新发展的一次跨越,是把握全球种业发展趋势、参与全球种业发展竞争的主动作为,更是贯彻国家种业战略、抢占全球种业发展制高点的重要举措。
聚贤论道 “老产业”中谋划“新路径”
相对于传统种业,生物种业则是将分子育种技术、转基因育种技术、合成生物技术、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和胚胎工程育种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动植物育种领域,培育一大批性能优良的突破性新品种,并围绕这些新品种的培育、生产和推广形成新兴产业。
那么,生物种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在哪里?生物育种、基因编辑、信息化智慧化等新技术商业化应用前景如何?如何实现种业知识产权的保护?生物育种体系又何以构建?在首届全国生物种业创新发展论坛现场,面对一个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大咖专家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呼吁:“品种作为生物种业的‘芯片’,生物育种是种业创新的核心。因此,我国必须加大生物育种与产业化力度。”
中国种子协会会长张延秋说:“这次打种业翻身仗,最大特点是上下高度一致,对打好种业翻身仗充满信心,因此,要在‘打好’上下功夫,在‘好’上做文章,解决‘卡脖子’突出问题。一年开好头、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杨雄年做了题为“加大新品种保护力度 激励育种原始创新”的主题报告,他表示,“打好种业翻身仗,要加强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周云龙认为:“要改变我国部分核心种源受制于人的局面需要在优体系、强基础、破瓶颈、明分工、重保护、强应用这六个方面下功夫、做文章。”
“希望在全国打好种业翻身仗、推进种业振兴中,江苏南京能够更多地担当,一方面服务好国家种业发展全局,另一方面实现自身更好更快发展。”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司长张兴旺说。
精耕细作 “小种子”里孕育“大丰收”
上海青,这种广为人知的小青菜,是华东地区老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蔬菜。现在,它的升级版“新海青375”横空出世。
传统上海青叶柄质地较硬、纤维含量高、风味偏苦。经过多年选育的“新海青375”青梗菜,颜值高、品质好,纤维含量低,口感软糯、风味佳,可替代长江流域上海青秋冬季漫棵菜及大棵菜品种,备受欢迎。
2019年9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蔬菜遗传育种专家邹学校领衔的南京新创蔬菜分子育种研究院落户南京国家农创中心。而“新海青375”作为高品质叶菜新品种正是由邹院士团队研发,一度被品种经营商评价为国内最好吃的上海青品种,目前全国范围内示范种植面积已达千亩,今年市场订单量已达1.5万公斤。
研究院在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孵化基地建有育种科研及原种扩繁基地150亩、在全国委托制繁种基地2000亩;今年新品种杂交种子计划生产量将达到5万公斤。其开发的高产、稳产、优质的蔬菜品种已推广至江苏、上海、云南等13省份,其中牛心形甘蓝、杂交黄心乌、杂交白梗菜更是成为西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栽培品种。
“如果没有农创中心,研究院很难将‘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育种发展思路转变为实际可落地的项目,也很难快速实现科研成果优势向市场化商品的转化。农创中心在载体孵化、政策扶持、项目申报、品牌打造等诸多方面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双方实现了良性互动与发展共赢。”新创蔬菜分子育种研究院副总经理夏彭飞告诉记者。
除此之外,近年来南京国家农创中心还陆续入驻了先正达集团(中国)、正邦集团、神农大丰、丰大种业等一批实力强劲的优质种业企业。在论坛现场,农创中心再添新家人,江苏南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江苏生物种业产业创新中心、国农现代林业与园艺产业创新研究院、长江经济带粮食产业工程院共同举行揭牌仪式,农创中心正加快构建现代生物种业创新体系,致力打造成为全国种业科技创新引领者、产业资源要素聚集地、现代生物种业发展样板区。
探路创新 “后来者”成长为“先锋军”
作为全国首个、华东地区唯一、部省市共建的国家级农业科创中心,南京国家农创中心于2018年5月正式在浦口区实体运作,其诞生之初就肩负着让农业绽放“科技之花”、为现代农业发展探路的重大使命。
后发也可先至。仅仅3年,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就引进了赵春江、邹学校、赵其国、李德发、张福锁等10位院士,入驻农企近百家,逐步打造出全国唯一的集群式农业院士创新基地。
如何聚焦协同创新,打造现代生物种业发展新引擎,释放出种业发展的澎湃原动力?就在今年6月初,南京国家农创中心与江苏南繁基地共建共享合作成功签约,双方将在种业平台建设、核心技术攻关、创新成果推广上携手探索、精诚合作,依托双方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共同打造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聚集地”,精耕现代生物种业发展的“试验田”。
目前,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在浦口区有长江三桥生态廊道孵化展示基地,与汤泉农场、永宁街道也已开展合作。放眼江苏,已挂牌连云港灌云、镇江丹徒等科研转化基地……今年3月31日,南京国家农创中心还组织了部分高质量企业前往宿迁市泗阳县开展技术服务对接,助推优质项目在泗阳落地生根。
(通讯员 陆 浩 江苏经济报记者 谢树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