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首店经济持续发力,上海、北京、成都均交出了亮眼成绩单,在凸显一线城市商业的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从侧面折射出中国消费复苏大势。
首店经济作为引领城市新消费趋势的“风向标”,正成为挖掘消费潜力、激发市场热情的利器,也将成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推手。
一线城市首店经济持续升级
作为首店经济的先行者,北京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今年上半年,共有434家首店(含旗舰店)落地北京,已超出去年全年首店入驻数量近250家,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
该负责人进一步表示,从首店类型看,全球首店2家,亚洲首店3家,中国(内地)首店32家,北京首店397家。从品牌属地看,434家首店中,中国品牌占比约83%,国际品牌占比近17%。从业态分布看,餐饮业态数量居首,共202家,占46%;零售业态其次,共134家,占31%;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儿童培训业态合计占比约22%。从分布商圈看,87家首店落地三里屯商圈,49家首店落地国贸CBD商圈,两大商圈聚集了北京上半年三成首店。其中,国贸CBD商圈最为国际化,吸引国际品牌首店27家。
此外,随着西单更新场、龙湖丽泽天街、北投爱琴海公园等购物中心的正式运营,一系列国内外原创品牌、年轻潮牌接连亮相,新兴品牌与传统品牌借助集合店、主题店、限时店、概念店等独特形式激发消费活力。
展望下半年,该负责人透露,随着北京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的开园,预计还有一大批高品质首店将在京亮相。同时,核心商圈持续在进行品牌升级。预计下半年,首店进京将继续保持活跃态势。
上海被誉为首店经济的发源地,2018年就在全国率先提出“首店经济”的概念,并把发展首店经济视为“上海购物”品牌的一张名片。据中商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上海新开首店513家,比2020年同期增长60.3%,比2019年同期增长了4.4%。按目前增速及下半年即将开业的瑞虹天地太阳宫、前滩太古里等重点新项目的首店引进情况估算,全年首店数量有望首度突破1000家。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成都新开296家首店,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继续位居全国第三;比2020年同期增长149%,比2019年同期增长24.9%,增速超过北京、上海,彰显出新冠肺炎疫情过后成都商业迅速的自我修复和造血能力。
今年,成都首店趋势呈现出新的变化,最突出的一个趋势是许多知名品牌结合成都当地文化和消费属性,开出具有鲜明城市气质的创新首店。
毫无疑问,首店经济正成为激活城市消费升级的新动能、集聚全国乃至全球优质消费资源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国际化和时尚化水平,增强国内外消费者的吸引力,促进夜间经济、假日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进一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因城施策推动首店经济“长红”
首店经济发展状况从侧面体现出一个城市的影响力。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常住人口、消费能力、营商环境等都是吸引首店的要素,也是其他城市发展首店经济的参考维度。
北京、上海、成都等首店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城市,都制定了相关的扶持政策。比如,北京去年10月出台了《关于鼓励发展商业品牌首店的若干措施》,上海去年出台了《关于提振消费信心强力释放消费需求的若干措施》,成都在2019年4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城市首店和特色小店的实施意见》。今年5月,东莞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首店经济促进商业消费升级的若干措施(试行)》。
日前,在20多个城市中,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广州拔得头筹,被商务部定为率先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政策推动下,随着消费向这些城市集中,各大品牌的首店争相落地,首店经济将成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推手。
江瀚强调,目前首店经济火爆,除了国内市场需求旺盛的原因,还有一部分是网红效应。“消费者抱着尝鲜的心态来进行购物和消费,因此,如何让首店经济带来的短期流量优势转换为长期的复购‘增量’,是对政府和商家长期发展的考验。”
江瀚表示,首店经济要想“长红”,必须因城施策推进消费升级,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真正满足消费者的诉求。不同城市的文化和消费特点均不相同,比如北京的消费偏务实,倾向于高品质的品牌;上海的文化特点是情趣,更加倾向于格调;成都的消费更倾向于趣味性。对于首店经济来说,能否将商业主题与城市文化相契合是其能否长期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报记者 白舒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