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未按期履约首案给碳市场中各主体敲警钟
发布日期: 2022-01-04 09:06:49 来源: 北京商报

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结束,履约情况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据生态环境部消息,周期内履约完成率为99.5%。而对于少数未按时履约的企业,相应的惩处也随之而来。1月3日,苏州市生态环境局披露了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未按期履约的全国第一案,并表示已对违规企业予以立案查处,这也给碳市场中的各主体敲响了警钟。

累计成交1.79亿吨

按照生态环境部印发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试行)》),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为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已顺利结束。

根据生态环境部消息,履约周期内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自2021年7月16日启动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运行114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

按履约量计,履约完成率为99.5%。12月31日收盘价54.22元/吨,较7月16日首日开盘价上涨13%,市场运行健康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促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

重点排放单位履约工作早在10月就已拉开帷幕。2021年10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清缴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确保2021年12月15日17时前本行政区域95%的重点排放单位完成履约,12月31日17时前全部重点排放单位完成履约。

从履约数据来看,最终仍有0.5%核定应履约量未完成履约。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按道理说,目前的配额还是比较宽松的,所以相关企业大致都能够履约。0.5%没有履约的情况应该还是个案,其背后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企业在目前碳价很低、碳配额又比较松的情况下,是不应该出现未履约的情况的”。

“目前履约其实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是交易量比较小,碳价比较低,说明市场还不够活跃。”林伯强说。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178789350吨,总成交额7661230022.99元。其中,挂牌协议年成交量30774596吨,年成交额1451471161.73元,最高成交价62.29元/吨,最低成交价38.50元/吨。大宗协议年成交量148014754吨,年成交额6209758861.26元。

苏州一公司被查处

履约周期后,未完成排放配额清缴的公司也将受到处罚。

1月3日,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官方微信公众号透露,苏州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1月1日在对张家港某公司开展节日生态环境安全检查中,发现该公司未按时足额清缴2019-2020年度碳排放配额,涉嫌违反《办法(试行)》第十条之规定。目前,苏州生态环境部门已责令企业整改并对该企业违法行为予以立案查处。

这被认为是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未按期履约的全国第一案。根据《办法(试行)》,重点排放单位应当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碳排放数据,清缴碳排放配额,公开交易及相关活动信息,并接受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此外,重点排放单位未按时足额清缴碳排放配额的,由其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改正的,对欠缴部分,由重点排放单位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的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等量核减其下一年度碳排放配额。

此前,为探索建设全国性的碳交易体制,我国在北京、天津等地开展了碳交易权的试点工作;并于2013年在试点市场实施了线上碳交易。林伯强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以前在碳市场试点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企业不履约的情况。对于不履约的企业一定要处罚,否则后边别的企业看到原来这么好混,不履约的比例就会越来越大。苏州的案例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警示作用”。

对于碳市场扩围及推动履约工作,在2021年10月27日举行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叶民曾表示,将继续完善全国碳市场,会同有关部门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尽快出台,在发电行业碳市场运行良好的基础上,逐步将市场覆盖范围扩大到更多高排放行业。并将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推动建立温室气体数据统计核算、数据管理及履约长效机制。

(北京商报记者杨月涵吕银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