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谢惠茜
有关老牌消费金融机构捷信消费金融正寻求股权出售及自营贷款产品“停摆”的消息,近来在业内传得沸沸扬扬。4月20日,捷信消费金融方面回应读创/深圳商报记者时,否认了其自营贷款产品停摆的消息,并表示“捷信长期深耕中国市场,未来也不会改变”。
公开信息显示,捷信消费金融成立于2010年11月,注册资本70亿元,是国内批准设立的首批四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也是国内目前唯一一家外商独资消费金融公司,其股东为国际消费金融服务提供商捷信集团。
在消费金融行业强势“崛起”的十多年来,捷信消费金融曾经多年稳居业内“老大”位置:2018年时,捷信消费金融便以1.7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3.98亿元)的净利润,独占行业鳌头。2019年年末,捷信消费金融总资产突破千亿元,成为当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唯一一家千亿级公司,一时风头无两。
快速增长的业务规模也使得捷信消费金融一度想要冲击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第一股。2019年时,捷信集团曾计划赴港交所IPO。彼时的招股书显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捷信旗下捷信消费金融的总贷款为132.61亿欧元,同比增长10.25%;经营收入为12.76亿欧元,同比增长3.4%;收入净额为1.05亿欧元。
但这一年仿佛是行业的“分水岭”,此后,因行业监管不断趋严、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等诸多原因,捷信集团宣布撤回上市申请,消费金融行业格局“生变”。
2020年,捷信消费金融资产规模开始出现了大幅“跳水”:截至2020年末,捷信消费金融总资产为652.07亿元,较2019年末的1045.36亿元,下滑37.62%;总负债为537.61亿元,较2019年末的932.27亿元,下滑42.33%。该公司实现净利润1.36亿元,同比下降88.1%;营业收入112.32亿元,同比下降35.2%。而其竞争对手招联消费金融2020年末总资产1083.11亿元,同比增长16.84%,一举超越捷信消费金融,开始成为新的行业“龙头”。2020年,招联消费金融营业收入128.16亿元,净利润16.68亿元。
即使是去年消费金融业绩集体“反弹”的一年,捷信消费金融也保持沉寂。而且开始流传出“多个线上渠道内均无法使用其自营贷款业务,从而转向为其他贷款、电商平台提供导流服务”的消息。
对此,捷信消费金融向记者否认了该消息,表示“我们的消费贷款业务仍在进行中,没有暂停。出于优化客户体验的考虑,消费贷款产品的申请入口,仅面向符合我司风控策略的客户开放。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捷信不断调整其商业模式,以更好适应这一数字化过程,在整个消费金融服务过程中为客户提供全自动自助服务平台,包括获得授信和可负担得起的消费贷款”。同时称,“作为国内首批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之一,捷信长期深耕中国市场,未来也不会改变”。
业内则普遍认为,捷信消费金融若能成功引入新股东,可借助新股东的优质资源来激发其传统业务活力,对捷信消费金融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亦存在正向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其本土化运营,进一步深耕中国市场。
不过,消费金融行业近年来高速发展的同时,总是伴随着一些质疑的声音。即使是目前“新龙头”招联消费金融,同样也无法避免。
财报显示,2021年全年,招联消费金融营收159.33亿元,较上年的128.16亿元增长24.3%;实现净利润30.63亿元,较上年的16.68亿元增长83.6%,利润增速惊人。
但与此同时,先是近期有媒体曝光招联消费金融暴力催收及高额罚息等问题,在深圳银保监局公布的《关于2021年下半年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中也显示,招联消费金融相关的投诉量较2020年有明显增加:2021年下半年,在业务范围覆盖全国的在深中资总部银行机构投诉情况中,招联消费金融的投诉量达1603件,其中1600件来源于其主营的贷款业务,占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投诉总量的99.81%。
如何平衡增长与合规,或是消费金融行业长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审读:谭录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