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证券业协会(简称“中证协”)官网发布消息称,新增湘财证券为场外期权业务二级交易商。至此,场外期权业务交易商达到45家,包括8家一级交易商、37家二级交易商。不过,在这37家二级交易商中,有5家券商已进入过渡期。
在业内人士看来,头部券商发展场外衍生品业务优势突出,但随着越来越多证券公司入场竞争,场外衍生品市场新增交易的头部集中度也在下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券商积极抢占市场
场外衍生品业务主要包括收益互换、场外期权。在业内人士看来,从需求上看,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机构化程度相比海外仍低,在理财净值化、资本市场对外开放、高净值人群财富管理需求等因素带来的机构资金风险管理需求日益旺盛背景下,场外衍生品业务具备高成长性。
中证协近期发布的《中国证券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在业务规模方面,2021年全年共新增场外衍生品交易合计名义本金84038.01亿元,同比增长76.56%。其中新增收益互换交易合计名义本金47727.35亿元;新增场外期权交易合计名义本金36310.66亿元。截至2021年末,未了结的场外衍生品交易合计共存续名义本金20167.17亿元,同比增长57.80%。其中,收益互换交易存续名义本金10260.67亿元,场外期权交易存续名义本金9906.5亿元。
场外衍生品业务逐渐成为券商业务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从近期多家公布再融资消息的券商来看,场外衍生品业务是其募集资金的重要投向之一。如国联证券在9月份发布的不超过70亿元的定增方案中表示,拟不超过40亿元用于扩大固定收益类、权益类、股权衍生品等交易业务。
开源证券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高超表示,场外衍生品业务对券商资本金和流动性指标占用明显,本次定增利于国联证券扩张高ROE的场外衍生品业务,抢占市场份额。
此外,券商对该项业务的重视也体现在组织架构的调整上。今年海通证券与国泰君安证券均将衍生品部门独立提级为一级部门。在一级交易商中,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华泰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也将衍生品交易部门单独设为一级部门。
新增交易集中度稳中有降
中证协发布的券商2021年度经营业绩排名中,披露了“基于柜台与机构客户对手方交易业务收入排名”。这一业务主要是指场外期权业务,收入口径是经公允价值调整的场外期权业务收入扣减对冲成本。2021年20家券商基于柜台与机构客户对手方交易业务收入总收入112亿元,同比增长59.46%。
头部券商展现出绝对优势,其中,2021年中信证券基于柜台与机构客户对手方交易业务收入为19.41亿元,居于行业首位;申万宏源以18.91亿元排在行业第二位;华泰证券、中金公司、海通证券该项收入分别为14.74亿元、12.19亿元、11.3亿元。
华东某券商金融创新业务人士表示,头部券商特别是一级交易商展业工具多,客户基础更广泛,具有较大业务优势,但一些中小券商凭借特色业务模式也实现突围。
《中国证券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在交易集中度方面,2021年证券公司场外衍生品新增交易集中度(指每月新增交易中名义本金排名前5名的证券公司交易量之和在全市场中的占比)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但相较于2020年整体走势有所降低,且全年月度趋势稳中有降。
中航证券非银分析师薄晓旭指出,随着机构业务重要性逐渐凸显,传统通道类业务将持续压缩,资本实力和投资能力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头部券商优势将更加突出。但部分中小券商逐渐建立特色发展道路,业绩成长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