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焦点速递!兰州大学生态学院副院长邓建明:把科研成果写在大地上
发布日期: 2022-10-15 05:36:3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资料图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卓越成就,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我们这些在一线从事生态环境教育与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也大显身手,针对我国北方旱区脆弱生态系统持续开展了多年科研攻关,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我国旱区幅员辽阔,约占国土面积的53%,不仅是黄河流域生态屏障、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建设的重要区域,还承载着4亿多人的生存发展。然而,该区域生态系统是全球最脆弱且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因此,旱区生态系统能否维系以及如何维系物种和功能多样性及稳定性,既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重大生态学问题。

针对这些重要科学问题,我带领研究团队历时近10年,对我国旱区典型生态系统进行了大尺度野外调查,野外累计十几万公里的行程遍及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等省份,收集了20000余份样本。在此期间,我们每年6月至9月都要到野外采样、测量数据和收集标本。

野外调查研究对象要有典型的气候和环境,越是极端的生长环境,越是荒无人烟、无人类活动干扰的地方,对生态研究来说越有价值。因此,我们每次采样观察都得早上8点以前出发,在野外驱车几百公里进行考察研究,通常晚上11点以后才能回到驻地。而且,干旱荒漠区夏季最高温度能达到50摄氏度以上,团队成员在完成年度野外考察实验后,皮肤通常都晒得亮黄、黝黑,有的人甚至会蜕几层皮。

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努力,才能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近年来,我们团队揭示了水分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物质能量代谢与分配规律,解析了植物相互作用与种群动态随干旱梯度变化的规律,深入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随干旱梯度变化的规律及其转变的调控机制。

这些研究不仅拓展了生态学理论基础,还为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因地制宜地制定我国旱区的生态修复、生态管理与保护政策等方面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目前,我们依托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生态学一流学科,初步建立了我国草地生物多样性与物质能量循环监测网络。依托该研究平台,结合此前研究,我将带领团队持续深入研究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维持机制、退化草地的生态修复技术,为我国生态学和草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及国家“大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经济日报记者 陈发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