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银行可转债转股结果进入密集披露期,截至1月5日,光大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等十余家银行公布了截至2022年末的可转债转股结果。数据显示,不同银行间的转股率分化情况较为明显。
展望后市,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债券市场企稳,2022年10月底以来的转债估值调整已经告一段落。随着负债端企稳、资产端底部反弹的预期继续发酵,转债市场有望迎来较好建仓窗口,转股率有望回升。
(相关资料图)
转股结果密集披露
日前,上市银行可转债转股结果公告密集披露。截至1月5日,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发现,已有光大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等十余家上市银行公布了截至2022年末的可转债转股结果。
已披露数据显示,不同银行的转股率分化情况较为明显。其中,成都银行、苏农银行发行的可转债累计转股率达10%以上,光大银行、南京银行、江阴银行可转债累计转股率在3%左右,其余银行可转债累计转股占发债总量的比例接近于0。
一方面,部分银行的转股率较高。比如,成都银行发布的公告显示,成银转债的转股起止日期为2022年9月9日至2028年3月2日。截至2022年12月31日,该行累计已有约17.16亿元成银转债转为A股普通股,占成银转债发行总量的比例为21.45%。其中,2022年第四季度,累计约有7.13亿元成银转债转为该行A股普通股。因转股形成的股份数量累计约为1.23亿股,占成银转债转股前该行已发行普通股股份总额的3.42%。尚未转股的成银转债金额约为62.84亿元,占成银转债发行总量的比例为78.55%。
另一方面,不少银行可转债转股占发债总量的比例接近于0。比如,杭州银行公告称,截至2022年12月31日,该行累计转股数为7.79万股,占杭银转债转股前公司已发行A股普通股股份总额的0.0013%。
多重因素影响转股率
对于可转债转股率分化的原因,业内人士表示,可转债转股率会受到银行的股价表现、投资者构成以及发行时间等因素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转股率低反映了投资者对转股收益前景预期偏低。
银行常常通过发行可转债进行“补血”,但2022年以来,银行股估值长期处于较低区间,板块静态市净率一度下行至0.5倍的历史底部位置,来自宏微观层面的悲观预期,导致投资者的转股意愿下降,可转债的资本补充功能受限。
银行股的低迷有可能导致部分银行触发可转债价格下调机制。齐鲁银行日前发布公告称,自2022年12月19日至30日,齐鲁银行股票在连续30个交易日中已有10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低于当期转股价的80%,若后续公司股票收盘价持续低于当期转股价的80%,预计将有可能触发转股价向下修正条件。
据了解,齐鲁转债当期转股价为5.87元/股,近一个月以来,齐鲁银行股价走势偏弱,区间最高收盘价为4.42元/股,低于转股价的80%。
国海证券分析师靳毅表示:“可转债可以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在这一点上要优于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但是,可转债只有在完全转股之后,才可以全部计入核心一级资本。在此之前,仅有转债价格超过债底的期权部分才可以计入核心一级资本,而该部分占比一般较小。”
转股率有望回升
业内人士认为,部分上市银行通过可转债融资的首要因素是补充资本金的需求。由于转债转股后可纳入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因此,可转债仍是上市银行补充资本的重要途径。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说:“目前,由于部分中小银行内源性补充资本存在不足,外源融资渠道相对窄,在持续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和宽信用环境下,部分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需求仍然较大。”
从可转债市场来看,信达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李一爽认为,随着债券市场企稳,2022年10月底以来的转债估值调整已经告一段落,转债估值的低点在2022年12月16日。随着负债端企稳、资产端底部反弹的预期继续发酵,不管是从短期估值,还是从中期资产端的角度来看,转债市场都有望在2023年1月迎来较好的建仓窗口。
招商证券认为,理财赎回冲击叠加成长调整造成的转债估值压缩已经告一段落,从各个方面来看,短期估值进一步承压的概率较小,不过经济复苏、利率上行的背景下,估值也难以大幅抬升,未来应着重关注股市上行周期中的机会。配置上,建议投资者适当增加弹性标的,但高价且带有溢价率的品种应以规避为主,需要匹配正股估值进行配置。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