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丝绸的种类包括绫、罗、绸、缎、锦、绉、绡……”近日,浙江省磐安县双峰中心小学的教室里,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王雪琴正在给孩子们介绍丝绸种类的基础知识。听着这么多专业名称,孩子们一时间有点摸不着头脑。还好老师带来了一大箱子的丝织品样品,每讲完一个大类,老师就把准备好的丝织品传到每个孩子手里,让他们用手搓、捏,甚至贴在自己脸上,去感受各种丝织品的不同。课程下半段,王雪琴带着孩子们玩起了手工编织。只见一件件稚拙可爱的编织手工艺品在孩子们手中诞生,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这是“春蚕游丝”艺术工坊第四期活动现场,意在让孩子们深度体验农耕文明中的“织”系统,感知大自然的艺术之美。
“春蚕游丝”艺术工坊是“美,在山间·在田野·在溪边——乡村美育儿童艺术工坊公益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由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主办,自2021年启动以来,已推出植物纤维编织壁挂、“青青子衿·汉服设计”、“春蚕游丝”系列、木版年画拓印、美丽校园墙绘行动等8类主题工坊,获得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全国美术馆公共教育优秀项目。
日前,儿童民艺手工体验系列课程在磐安县方前镇中心小学展开。这一次,宁波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孙文聪给同学们带来了慈溪面人制作体验课。“来,我们一起倒数30秒。”只见一块块柔软的面团在孙文聪手里搓揉着,像变戏法似的,半分钟时间,一个栩栩如生的金鸡形象赫然出现在他的掌心。随后,跃出水面的海豚、憨态可掬的鹦鹉、手拿金箍棒的美猴王都脱手而成,引得小学员们的一片惊叹。在接下来的体验时间里,孩子们跟随老师的步骤,加入自己的喜好和想象,一步一步做出了属于自己的面人。“非遗是乡愁的载体。孩子们学习接触了这些民间技艺,长大后无论走得多远,都不会忘了家乡。”孙文聪说。
而在双峰中心小学,40多个孩子正热火朝天地在操场的墙上创作彩绘壁画。巨幅的墙面上,充满动感的抽象色块逐渐成形,既有运动的节律,又有色彩的视觉冲击。“在绘画和剪纸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就是真正的艺术家。”四年级的羊紫郡高兴地说。参与授课的韩佳老师说,这次壁画课程还结合了小朋友们在剪纸方面的技能,“希望通过这次创作,同学们可以突破以往对艺术的一些局限认识,拓宽思维边界”。
贴近生活的现场艺术可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但是,一些山区仍然存在缺少美育教师、美育课程不足、美育观念比较落后等情况。开展“美,在山间·在田野·在溪边——乡村美育儿童艺术工坊公益项目”,就是一次让公共教育走出美术馆、博物馆的尝试。这些美的种子来到山间、溪边,来到孩子们心田,让他们感受到美育带来的广博世界。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总馆长杭间说:“审美教育是一种‘无用之用’,事关修养,终生作用于人的健康成长。它既连接传统文化,又放眼世界,通过绘画、设计、音乐、舞蹈的学习跟上时代的文化发展。这就是审美的力量。”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