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每日信息:实现“吨半粮” 科技有良方
发布日期: 2023-03-30 07:25:4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三月的鲁北平原,草长莺飞,碧野千里。德州大地从市、县到乡、村,人们正纷纷投入到创建“吨半粮”的热潮中。

作为全国首家地市级全域创建“吨半粮”的城市,2022年,德州实现首年开门红:120万亩核心区中,61.8万亩地块平均亩产超过1500公斤,达到“吨半粮”产能!


(资料图)

何为“吨半粮”?德州市委书记田卫东介绍,“吨半粮”即一年两季亩产粮食1500公斤,其中小麦亩产650公斤、玉米亩产850公斤以上,2021年由德州在全国率先提出。

从“吨粮”到“吨半粮”,德州作为产粮大市,能在高基数上促进单产不断提升,难度不可谓不大。近日,记者来到德州,探寻实现“吨半粮”大面积推技术提单产的科技良方。

大提升——

以“六大工程”为核心,统筹推进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筑牢高产根基

驶入黄淮海平原,一眼望去,遍地嫩绿,冬小麦已返青。走在陵城区的田间,只见一个个黄色标牌后,生长着形状不同的麦苗。

“这里有24个小麦品种,我们将从中筛选出更优质高产的新品种。”山东鲁研农业良种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负责人张怀友说,目前虽已有产量高、适应性广的“济麦22”,但自2006年审定以来已有16年,同时还要满足不同地区种植条件、多元市场需求等,所以仍需不断选育新品种。

同样,在平原县张华镇北赵村,150亩品种试验基地也竖着一个个牌子,村党支部书记赵怀民告诉记者,目前基地试种着57个小麦、55个玉米品种。

这是全市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的缩影。一年多来,全市加强种业攻关,建立“吨半粮”高产多抗品种(小麦)筛选示范区1200余亩,征集玉米展示品种76个,展示面积700余亩;良种繁育面积30余万亩,核心区优良品种包衣率达100%。

田卫东表示,“吨半粮”首战告捷,以现代种业提升工程为代表的“六大工程”功不可没。“六大工程”主要围绕高标准农田、耕地地力、现代种业、增产技术模式集成推广、现代农机装备、科技服务网络实施六大提升工程,统筹推进良种、良田、良法、良技、良机、良户、良网深度融合。

2021年9月,德州市启动“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力争5年时间,实现120万亩核心区单产1500公斤以上、300万亩辐射区单产1200公斤以上、600万亩带动区单产1100公斤以上。

迈上大面积提单产的新台阶,领航者的谋篇布局至关重要。早在“吨半粮”提出当月,德州市政府就邀请院士、专家科学论证,研究形成了以“六大工程”为核心的“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方案。

良田良种产好粮。“吨半粮”创建过程中,德州市牢牢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耕地地力、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筑牢高产根基。

在高标准农田提升工程方面,通过投入真金白银,目前全市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良好的高标准农田772.7万亩,其中核心区98万亩,基本实现“旱能浇、涝能排”。

地力提升非一日之功,德州早已未雨绸缪。齐河县县政府党组成员、农业农村局局长邵朱军告诉记者,地力提升至少3年才能看到成效,因此在2019年就开始推行秸秆深耕还田,全县20万亩“吨半粮”示范区小麦、玉米连续实施秸秆精细化全量深耕还田。通过实施耕地地力提升工程,全市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措施,核心区深耕技术覆盖率、配方肥利用率达100%。

“今年,禹城市计划升级高标准农田建设,在项目设计中融入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技术措施,把地力培肥、土壤改良修复等内容与基础设施建设融合,探索打造‘高标准农田+’新模式。”禹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霞说。

大联动——

构建部省市县乡村“六级联动”格局,聚合农技力量织牢服务网

在平原县,来自全国农技中心的蹲点干部梁健常年忙碌在田间地头。他负责18.2万亩“吨半粮”核心区的技术指导,推广高产稳产栽培技术。去年,他建立的高产攻关田小麦亩产最高达831公斤,刷新平原县小麦单产纪录。

全国农技中心副主任王福祥,现挂职担任德州市委常委、副市长,他牵头“吨半粮”示范区创建,推动构建部省市县乡村“六级联动”格局,落实党政领导“指挥田”,全面推广“六统一”技术,组织开展“节粮减损”行动,将全市小麦机收损失降至2%以下,有效降低了损耗。

这是德州市与部省联动的硕果。“吨半粮”创建以来,德州市上接天线,与农业农村部、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签署合作协议,组建技术指导团队。农业农村部派出多名业务骨干协助开展“吨半粮”创建,引进优势项目,开展技术帮扶;省农业农村厅也派出专家指导组,常驻各县市区实地服务指导。

同时,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组建“吨半粮”创建专家顾问团队。针对每一个提升工程,建立起“一个院士专家团队、一个行政服务团队”的“1+1”服务对接机制,与院士、省级以上专家签订合作协议,长期提供技术支撑。

加大人才科技资源整合力度,下连田间地头。在市县乡三级成立专家指导组、工作督导组和技术服务组,常驻乡村一线蹲点指导。

在市级,涵盖小麦、玉米等13个产业,由189名农业技术专家组成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分包县市区巡回指导。各县建立农技推广区域工作站,实行乡镇办公、服务农村,保证了上下对口、专职专责,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县乡分别组建技术指导组,实现了“万亩区有技术专家、千亩片有技术骨干、百亩田有技术标兵”。

一年来,部省市县乡五级专家技术人员下沉一线指导5000余人次,全市建立农技推广服务机构200余个,累计开展“一喷三防”面积1750余万亩,主推技术入户率95%以上。

大推广——

推进集成增产技术落地见效,让粮食种管实现标准化

田野里,麦苗返青。一大早,临邑县翟家镇种粮大户段希林就来到田间,查看苗情。去年,他在全市“粮王”大赛中拔得头筹,种出小麦亩产839.2公斤、玉米亩产1031.2公斤,双双刷新德州市粮食单产最高纪录,获得“总粮王”称号。

“接下来,小麦镇压是关键!以前大家都不懂镇压技术,现在从种到管,都有统一的技术标准,要说窍门,可能是我管理得更精细些。”段希林说。他所说的技术标准,是“六统一”技术,即统一供种、统一深耕、统一播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草害防治、统一管理模式。

德州市农技推广与种业中心主任郑光辉介绍,“六统一”技术让粮食种管实现标准化,其中核心区覆盖率达100%。

正所谓独木难成林,单技亦难增产。郑光辉表示,德州市高度重视科技对增产的作用,尤其是由单项技术应用向多技术综合集成转变。全市加快实施增产技术模式集成推广工程,落实“六统一”技术,集成推广小麦旋松耕层优化技术、秸秆还田、应用配方精准施肥等8项农业主推技术,强化增产技术支撑。

在集成技术推广中,重点强化良种良法配套。“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以来,全市每年培引高产、优质、抗逆性好新品种10个以上,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小麦宽幅精量播种、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小麦-玉米周年水肥一体化等节本增效技术。

走进平原县前曹为农服务中心,只见整齐停放着一辆辆农机装备。负责人赵中锋介绍,玉米深松精密播种机和进口小麦条播机,再配上专业人员统一播种,能极大提高播种质量。如今创办“吨半粮”,政府还会优先给予农机购买支持。

德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孙丰勇介绍,德州市高度重视农机装备水平提升,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实现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以落实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为抓手,每年新购置一批大型拖拉机、深松整地机、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玉米精量播种机等先进农机。以承担“吨半粮”生产任务的农机合作社为重点,每年新建或提升10个农机合作社、10个高标准农机维修中心。目前全市农机合作社398家,农机维修网点231处,建成集生产服务、仓储、烘干等功能于一体的为民服务中心60余处。

目前,核心区农业机械全部更新换代,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100%,核心区的农机装备和农机服务与统一深耕、统一播种技术、统一病虫草害防治配套发展。

大动能——

在种、管、收各环节激发种粮主体积极性,把粮食产能藏在粮农素质提升中

无论是藏粮于地,还是藏粮于技,人是关键因素。近两年来,德州市通过各项支持举措,打通科技落地“最后一米”,把粮食产能藏在粮农素质中,让他们成为粮食生产的生力军。

德州市委副书记苑衍刚表示,通过流转、托管等使土地经营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主体集中,改变了过去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模式,助推德州实现连年高产创建。这看似是由点到面扩大规模的过程,实质上是转变生产组织方式的过程。

“流转方式也是多样的,农民可以选择全部流转,也可以采取托管方式,能全部托管,也能订单式托管。”苑衍刚说,目前全市发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4424个,社会化服务组织4697家,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3769万亩次。

适度规模化种植,激发了种粮主体积极性,随之,以提供环节服务为业的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也应运而生,催生出诸多新型经营主体。

“以前各家各户打药,十天半个月才能打完,如今托管给合作社,只需一两天就打完了。”齐河县金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袁本刚说,6万亩托管服务的土地,在不流转的情况下也能实现集中连片规模化经营,打破户户边界。再由合作社统一管理,把小麦“一喷三防”、玉米“一喷多促”“六统一”技术等落在万亩田间。

袁本刚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对比图,仅小麦底肥这一项,由合作社托管的成本每亩95元,小农户自管120元,每亩可节省25元。接着,他又算了一笔总账:小麦、玉米总种植管理成本,合作社托管比小农户自管减少217.5元,降低22.3%。他的合作社服务对象80%为小、散农户。成本降低了,亩产收益也就上去了,生产效率也提高了。

从北向南驶过鲁西北平原,远远望去,一个个巨型圆柱烘干仓、仓储箱巍然矗立。

走进临邑县德平镇为农服务中心,负责人魏德东介绍,服务中心能提供测土配方、智能配肥、订单作业、粮食晾晒烘干仓储等多种服务,下设土地流转、农机服务、农技服务三大平台,集中推行“六统一”技术服务。其中,智能配肥中心辐射面积10万亩,为2万亩半托管土地提供统一测土配肥,实现减量增效。

德州市市长朱开国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如今,在德州大地上,越来越多的种粮主体积极发挥主动性,社会化服务组织也不断壮大,在种、管、收各环节提供服务。全市在30个“吨半粮”重点镇规划建设综合为农服务中心,解决粮食烘干、晾晒、储存等难题,全市已建成综合为农服务中心69处,年托管服务能力800余万亩次。

来源:农民日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