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江苏新能源汽车产业地图出炉:“常州速度”引人瞩目
发布日期: 2022-05-18 10:31:38 来源: 江苏经济报

这是除了LG新能源动力电池工厂外,近年来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不多见的突破性进展。在汽车制造领域,南京曾长期是江苏第一城,甚至一度是中国TOP3。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南京却显得力不从心。虽然2019年之前新能源车的产销量曾超过全省一半,产业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三,但目前产业集群的综合实力已明显不及常州。个中原因何在?部分专家直言,南京汽车业存在转型之惑。

2月11日,蜂巢能源南京基地在该市溧水区开工建设。该项目规划产能9吉瓦时,是蜂巢在长三角的轴心卫星工厂,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约75亿元。相比其常州基地,南京基地规模较小,投建较迟。迄今,其它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龙头企业在南京布局均不多。业内人士分析,南京原有的新能源整车企业数量并不少,如:南京依维柯、南京长安马自达、南京金龙、开沃、南京长安、上汽大通南京分公司等,但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乘用车企业不多,市场影响力有限。整车产能不大,产业链上游企业自然难以集聚并升级。

由于雄厚的技术基础,南京不少产业链环节的研发能力依然较强,如电动总成、汽车空调等。车用芯片是目前最新崛起的关键配件产业,南京芯驰是代表企业之一。但因整车、电池创新不足,整条创新链存在短板。

南京芯驰副总经理潘涛认为,未来5年,全球市场对32位车规级芯片的需求将十分强劲。预计将以9.4%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2026年达到1200亿元以上。这一市场此前基本由恩智浦、英飞凌等海外老牌芯片厂商主导。但过去两年间,在全球缺芯的大背景之下,国产芯片迎来了机遇窗口,芯驰有望成为“黑马”。

去年汽车业占南京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约为10%,新能源汽车业对于南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已超过500家,每年新增企业30家以上,然而缺乏真正具有较强实力的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对既有产业资源的整合力度不足。

李海斌认为,江苏省在汽车整车领域缺乏具备市场强势地位的自有品牌,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但当前也正是产业重构的关键时期。江苏省有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的优势,产业链较为齐全,整合好既有资源,吸引新的整车项目落地,或者激活旧有产能,前景依然看好。此外,关键零部件的自主核心技术及其制造,不仅是江苏,也是全国新能源汽车业的痛点。针对车用芯片等“卡脖子”技术,江苏完全可以通过政府引导的技术创新为这一产业的升级发展铺路。专家指出,就上述问题而言,南京可谓我省的缩影,应率先调整突破。

“宽度”与“深度”的选择

除了常州和南京,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潜在高地”颇多。苏州以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为优势。无锡在车联网产业已初具领跑地位。盐城则在既有的传统汽车制造业基础之上,重整资源打造整车基地,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然而,这些城市普遍面临着“宽度”与“深度”的两重选择。即,是选择发展整条产业链,与其他城市同质化竞争,还是选择其中优势环节,塑造细分产业的超前优势?答案看似简单,实则纠葛。多年来“大而全”的产业发展观念惯性巨大。

苏锡盐等地都具备各自足够的“深度”。苏州的常熟、太仓、昆山三地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2020年收入之和达1784亿元。氢燃料电池领域,苏州拥有逾70家企业,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无锡车联网核心企业已达143家,涵盖智能化终端和芯片、车路协同等各环节。

【后记】

系列报道已终。江苏如何把握汽车消费市场新一轮的机遇,加速新能源汽车业的创新发展,从而推动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对此,不少专家学者也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杜宇玮认为,从当前江苏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来看,大而不强的问题凸显。主要表现为中小企业扎堆的“聚而不群”,集群中各企业之间缺乏产业联动和专业化分工合作。不少集群基本上仍然沿袭了传统制造业集群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为涌现大量的新能源汽车“组装加工基地”,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企业。

怎样解决?有三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只注

重产业规模扩张,而应强调自主技术和品牌引领的产业高端化发展。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不能“新瓶装旧酒”,沿袭传统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不能只注重盲目扩张产能,而应在关键零部件和基础材料创新、电池产品和系统创新以及新能源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技术创新。

第二,要从产业链视角来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即目标是要打造具有国家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各地要立足各自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产业公地”的视角来招商引资和统筹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区域分工协作,协同联动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集群建设,着力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省级层面应专门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培育机构,推动政策资源集成,不搞齐头并进,通过产业集群(产业园区)的合作共建,实现要素资源共享。

第三,从政策手段来看,应加强对消费端的补贴和面向消费者的补贴来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以有效需求规模激励新能源汽车企业研发创新。因为供给侧的直接激励(研发补贴、专项资金),这些政策容易造成创新要素资源的错配、分散和短期化;而需求侧创新政策,如政府采购、新产品消费税减免,则可以及时反馈用户需求,促进创新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反馈,有利于持续激励创新和加速创新扩散。(江苏经济报记者 王峻峰)